柔晶美网络工作室

柔晶美网络工作室,倾心于web技术的博客站点

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博客日记

孩子,我懂你的孤独

2019-11-10 admin 文学  1526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龙应台

体育课上跳华尔兹时,无人和她结伴;调换座位时,没人愿意和她同桌;上课请她发言时,班上永远是一片哄笑;小组合作学习时,无人愿意同她合作……

她,永远都是一副与世无争的面容,孤独似乎与她如影相随。

看着眼前这个安静的孩子,我既同情又心疼。

于是,我把她请来聊天,希望能打开她的心扉。但是她总是默默地低着头,局促不安地捏着衣角,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她一声不吭的样子,我心里涌起了些许不耐烦,略带指责说:“老师在帮助你,你为何一句话都不说,不和我沟通?”听了我的话,她豆大的眼泪一滴一滴落下,带着怨恨和委屈的眼神,扭头走了。

事后我又与她谈过几次,想努力解开她的心结。但每一次,她不是闭口不谈,就是把头转到一边,最终都以她的沉默和我的气恼收场。渐渐地,我也失去了耐心,不再找她谈话了。只是,每当我看到她渐行渐远的身影,我的心中就会泛起一阵阵酸楚。是我做错了吗?还是我做事、谈话的方式不够艺术?

我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她。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寻到了她家----两间老旧的平房,外墙没有任何粉饰,昏暗的室内物品杂陈。浓浓的中药味弥散在潮湿的空气里,伴随着尖锐可憎的说话声、措不及防地充斥着我的感官……那天的情形,最终化为那个委屈倔强的眼神,令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在课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看过许多有关心理治疗的电影。看到了《地球上的星星》中老师傅帮助有识字和阅读困难的孩子走出自闭症,看到了《少年班》的老师为了那些天才儿童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也许对待一些自闭的孩子,仅仅有真诚、善意、耐心和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是不是该试着把心理学中的“自我开放”“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运用到学生身上呢?

于是,我给大家布置了一篇周记,“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她的周记是这样写的:“你一定猜不到,我其实不是我的爸爸妈妈亲生的,他们并不爱我,他们只是希望我早日打工挣钱。可是,我想读书,我梦想着要读大学,于是,我拼命地读书。可是,我很自卑,我很孤独,我很累,仿佛住进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永远无法逃脱。老师、谢谢您过来帮助我。但这些话,我不敢对您说,我害怕您会和其他人一样嘲笑我。其实,您每次和我谈话,我都很感动,您是一个好老师,也会成为我生命中极少数的温暖我的人?????我觉得自己撑不住了。我很痛苦,我很自卑,我很孤独。请您帮帮我。”

我的眼睛湿润了。一个极度自卑而又极度自尊的人,是有多么无助,才会写出如此凄惨的求助文字啊!我竟然还一味地指责她不肯和我沟通,其实,她已经很棒了。

我再一次请她来聊天。我跟她说,每一个人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们总在问为何自己像一只孤独的小小鸟,怎么也飞不高。但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上帝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根树枝,或长或短,但总是合适的。你现在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光明。如果经济上实在有困难,老师可以帮助你。但是,人穷志不能短,不要放弃。我又送给她一本《无声告白》,说读了这本书它或许能给你一些指引。

她沉默了一会儿,“哇”地大哭起来。

我陪在旁边,只说了一句话:“哭吧,想哭就哭吧。哭一会儿就好了,不过老师觉得你笑起来真的很好看。”我将纸巾递过去,笑了笑说:“洗洗脸,赶紧回教室吧。”

事后,我打电话给她的家长,和她的爸爸妈妈聊天,委婉地劝诫他们,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女儿。

此后,她不再像往常那样胆怯地趴在课桌上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感受到,她对老师的戒备明显消除了。她能够积极地同老师打招呼,上课时对老师的善意提醒能够报之以微笑。这切,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谁来当我的政治课代表呢?”我对教室里的同学说。

大家都把头沉沉地埋在书本堆里,只有她把头高高地仰起,虔诚地望着我。
我听到有学生朝着她发出唏嘘声。

很明显,有人在故意起哄,但她有了自信,她不怕嘲笑。

“有人用眼神毛遂自荐了,大家祝贺她!”

她的勇敢击败了那些起哄的人,雷鸣般的掌声响过,全场陷人沉静。那无声的一刻,她泪如泉涌。她的哭泣声久久地叩击着大家的心灵。

有时候,作为老师,的确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应该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深入学生的主观世界,将心比心地体会学生的感受,并对学生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心。有时候,我们似乎只要静静地陪着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更无需太多的训诫和指教。孩子所需要的,只是有一个人在她身边蹲下来,做她的兄长、姐姐、朋友、长辈,只需简简单单地对她说句“孩子,我懂你的孤独”就够了。

教育是一种高雅的舞蹈,师生都是舞者;只有与儿童的心灵共舞,教育才会真正远离狂躁,走向和谐与圆融。(文/黄晓露)

文章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