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说话只说40秒
2019-11-10 admin 文学 1650
有人将说话的艺术比作成了红绿灯:
前20秒,灯是绿的,正是你滔滔不绝、兴趣正浓之时,听的人也会被你吸引住;
之后20秒,灯变黄了,你的话题和观点已经不再吸引在座的听众了,甚至会对你说的话感到厌倦;
40秒时间一到,红灯了,这也意味着谈话结束,聊下去只会让彼此陷入尴尬。
“言多必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真正会说话的人,就要学会适时沉默,海明威说:“我们用两年去学会说话,却用六十年来学会沉默。”话说的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聪明人说话,会善用这40秒,在这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整理自己的思路,抛出自己的观点,引人入胜。
说的越多效率越低
我们周围常会遇到一些话唠,说的内容冗长而没有重点,也常会忽略周围人的感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人也常常被认为工作效率低,大多数人对他们的看法是,没有时间观念。
公司里的两个职员,他们的工作业绩都很出色,一个是工作狂,经常是加班到深夜;一个每天都是准时下班。
在当公司提拔职员之际,很多人都推荐工作狂,认为现在能够勤勤恳恳加班的人已经很少了,对工作也是很热情。意外的是,老板最终却提拔了另一个人,同样的工作如果能用更高效的时间完成,为什么要加班呢。况且一个人加班就会让同事们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自己的生活也经营不好。
其实,如果“工作狂”能够在工作时少和同事说些话,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也许就不用加班,最终晋升的有可能就是自己了。
少说话,多做事。你的工作效率往往会影响同事的工作,在规定时间完成,不加班领导也会喜欢这样的职员。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谈话时要顾及到听众的感受,在40秒的时间内表达清楚观点,也是对总结能力的提升。
说话要隐去自己的锋芒
小红总爱炫耀自己新得到的东西,男朋友送了她一款新包,就到处说这是从香港买的,很贵的。大家都围过来,夸她的男朋友真好,这个包真好看。其实,私下里大家都在吐槽这个从某宝上买来的十几块钱的包,和她男朋友那麻子脸。这时,我选择的是装聋作哑。
因为,曾经的一次“仗义执言”让我深受其害。
高中时,每天早上都是要到操场集合跑操的。有一次我下楼有些晚,楼道里很安静,就听见隔壁宿舍里的说话声。“宿舍长整天都是一副不爱理人的样子,我们又没欺负她,干嘛给我们耍脸子看……”
她们口中的宿舍长是我要好的朋友,事后我忍不住把这件事告诉了她,没有添油加醋但她却哭了很久。后来这件事捅大了,她们都在给宿舍长解释,我也苦于没有证据,大家就此作罢。后来,朋友跟我说,宁可希望我没有告诉她这些话。
如果在重来一遍,我一定不会再去打“小报告”了,不仅会被认为是多管闲事,而且事实表明,他们也并没有过多讨厌另一方,只是情绪化的表达罢了。耐不住性子的我并不会被大家认为是“圣人”,反而成了关系恶化的导火线。
“流言止于智者”,不要先入为主带入主观色彩的判断某个人,而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多听少数。对于一件事情保持沉默,不强行分享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
“倾听”也是一门语言
朋友晓雯最近失恋了,闺蜜们聚在一起打算帮她开导一下。
闺蜜A:“这样的渣男散了也好,早就跟你说应该听我的,分了没什么坏处。”
闺蜜B:“哭有什么用,姐妹们一起给你出气去。”
闺蜜C:“现在就应该去商场,买一大堆东西很快就过去了。”
闺蜜们围着晓雯说了一大堆,结果晓雯越哭越凶。大家也没办法了,劝说无效只好作罢。只有闺蜜D不提意见,陪在晓雯身边,听她诉苦。
后来,晓雯从痛苦中走出来,平常一有什么好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闺蜜D分享。她说,我不求闺蜜能跟我提什么意见,道理我都懂,只是需要有个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
人人都渴望被倾听,谈论自己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让人感到愉悦。有些人总爱讲话,原因之一就是想给人留下一个聪慧的印象。这样,反而会给人造成一种压迫感,得到更糟的结果。
倾诉是不需要动脑的,这是一种索取,但倾听的人就像一个垃圾桶,把所有的情绪都吸收进来。同样能够推己及人,了解到别人的感受。
蔡康永在娱乐圈里,当属最会说话的人之一。他的话总能给人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
记得当年在采访成龙大哥时,蔡康永没有刻意去恭维成龙,也没有过多去询问成龙的私生活。而是问道:“拍电影累不累呀?”一种朋友之间对话的关心,让硬汉大哥成龙哭了整整十五分钟。
不探问隐私,而是展开一个话题,倾听他人的想法。
只说40秒,剪短繁复的个人独白,引出双方的对话交替,才是真正的聪明的说话之道。同样的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发问,总结观点的方式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说话技巧,选择合适的时间停下来,不要为了提起旁听者的兴趣,自顾自地扩大信息量,太多的内容会成为旁听者的负担。说话的艺术要强调语言的力量而不是漫无目的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