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晶美网络工作室

柔晶美网络工作室,倾心于web技术的博客站点

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博客日记

心理咨询师201705考试划重点

2017-07-21 admin 文学  1685

2017.4.18录音: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现象: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知情意、需动、能人)

心理过程:认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知情意)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人格特征。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即形成了条件反射),脊椎动物出现知觉,灵长类动物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事实,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构造、元素心理学,内省实验法

杜威和安吉尔在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影响下建立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华生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S和反应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创立了行为主义,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一切。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罗、马两厮)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应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潜能


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个部分组成,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外周神经系统把中枢和感觉、运动器官联系起来,从解剖上看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植物)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膝跳)。

2.脑干位于颅腔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大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生命中枢),支配呼吸和心跳,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

3.间脑含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中枢)、上丘脑(嗅觉)、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正常进行)。

4.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5.(端脑)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其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中央前回运动,额叶主运动;中央后回感觉,顶叶主感觉;聂叶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枕极。大脑两半球结构基本对称,功能却不对称,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无条件反射:吃食物流口水、光照瞳孔收缩;

条件反射:灯亮狗吃食物流口水(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动物学走迷宫(桑代克);白鼠按压杠杆吃食物(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用感觉阈yù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大小来度量,两者成反比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j.n.d.),韦伯常数:△I/I=K,费希纳定律:S=K?lgR

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视380nm-780nm,听16hz-20khz,痛觉没有适宜刺激人耳对1K-4k声音最敏感。

视细胞层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明(细节颜色明视觉)杆暗(明暗轮廓暗视觉)

彩色三属性色调(波长)、明度(光强,色盲分辨颜色依据)、饱和度(灰占比)

色觉异常程度: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自己和旁人难以觉察色异,要用检查图:明度相同色调不同

听觉感受性在20岁前不断提高,60岁后逐渐降低,先高频,再中低,最后中频。

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如长期不恢复将永久丧失听力(职业性耳聋)。

听觉三特性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噪音不仅由物理特性决定,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凡人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音)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难以分类。

最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四种,舌尖甜、舌边前咸、舌边后酸、舌根苦。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既是外部感觉又是内部感觉,没有适宜刺激,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最难以适应。人们之间对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别,取决于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意志特点。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听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光适应:在暗处感受性大大提高,一到亮处睁不开眼。保护暗适应办法是戴上红色眼镜

感觉后像:相同为正后像(灯灭残亮);相反为负后像(灯灭暗痕,彩色的补色),正负可相互转换,交替出现。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红花还得绿叶配,同时对比、彩色对比)(先苦后甜,相继对比)。

联觉:看到红色觉得温暖,看到蓝色觉得清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有:整体性(各感觉结合)、选择性(选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对象)、恒常性(石灰在暗处也比煤炭在亮处白)、理解性(墨迹,云彩像马)。

1.空间知觉大小、形状、距离(深度、立体)、方位(双耳听觉左右)。

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可借助的线索有四(计时器、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人体生理心理周期变化),在估计的准确性上,听觉>触觉>视觉。活动内容,态度情绪。

似动现象例子:电影画面,霓虹灯,广告牌。

3.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含:1.过去对事物的感觉;2.对问题的思考;3.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4.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1″秒内,事物形象)、短时记忆(1’分内,容量7±2,语音听觉,有意识)、长时记忆(1’分以上,语义或形象)。

遗忘原因:自然衰退和干扰。干扰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先快后慢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最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天气预报)概括性(概念以词的形式表现)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思维最本质特征,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来标识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两者成反比关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自行车到摩托车,正迁移;自行车到三轮车,负迁移)、原型启发(瓦特、鲁班、阿基米德)、定势(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大轻小重)。

人们运用语言(社会现象)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心理现象)。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有:

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左半球额下回外侧裂部位受损,说不清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颞上回受损,听不懂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受损,看不懂失读症

4.书写中枢,额中回受损,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属于思维的范畴

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或者说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客观指标,根据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大概需要90分种,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梦境开始出现。之后重复上述,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睡眠锭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二个阶段偶尔出现。

2.,睡眠中人人都做梦,其特点有不连续性(主要)、不协调性(前后矛盾)、认知的不确定性(梦中人到底是谁)。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两者可互相转化(教室门响,进来一朋友,主动打招呼)

注意的特征广度(7±2)、稳定性(稳定保持多长时间,周期性变化叫注意的起伏或动摇,相反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对象转移)、分配(同一时间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

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一是所从事活动必须有一些活动非常熟练;二是所从事的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如果两种活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在同一感觉器官,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则很难做到分配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都有对象,不断发展,永不满足

需要的种类:从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人所特有,学习得来);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生理需要引起的叫内驱力,是生理性动机;动机也可由外部环境引起,叫诱因情绪也具有动机作用。

需要五层次(马斯洛):生理、安全(缺失性需要)、爱和归属(高等动物)、尊重自我实现(人类青少年独有,生长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出现的越早。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危险呼救)、动机功能(渴了喝水)、组织功能(心情愉快记忆好)、信号功能(微笑表友好)。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组合成焦虑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心境(微弱持久弥漫)、激情(强烈爆发短暂)和应激(高度紧张,强烈持久的应激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三种状态。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意志行动(有目的,通过克服困难挫折才能实现的行动)。

意志有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在准备阶段会遇到四种形式的动机冲突(勒温):双趋式(鱼与熊掌)、双避式(存钱银行还是炒股)、趋避式(想吃糖又怕胖)、双重趋避式(脚踏两只船)。

意志品质自觉性(受暗示和武断)、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坚韧性(虎头蛇尾和执拗)、自制性(怯懦和任性)。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按能力的结构可分为一般能力(即智力,是完成各种活动必备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和特殊能力;按天赋和社会文化因素分液体能力(智力20岁顶峰)和晶体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素质,即天赋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包括气质和性格。其特性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C32,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的12种类型。根据大量实验,只存在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胆汁苦,吃后兴奋摔跟头(强不平衡);多血质,活泼好动走钢丝(强平衡灵活);黏液粘住跑不动,只能安静看星空(强平衡不灵活);久了会得抑郁症,多疑多虑爱葬花(弱)。

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5.气质类型影响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G.W.奥尔波特,他把人格特质分两类: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分三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卡特尔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16pf。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实验心理学奠基人)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含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行为B是个体P及其情境E的函数  B=f(P,E)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4英国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班杜拉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传统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结束,现在学术界主张终生社会化观点。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为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为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社区矫治)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参照群体

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

性别角色社会化: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和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道德社会化表现在三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分类:

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

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和开放性角色(朋友);

功利型角色(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

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三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四种:角色冲突(角色内、角色间----扮演多角色)、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最严重)。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主我和客我

米德: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形成发展三阶段生理自我(8月至3岁)、社会自我(3岁至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

自我概念中,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

自尊需要包括: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詹姆士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慈爱、前后一致、尊重自由、说服而不惩罚);行为表现的反馈(成功时表扬);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身份地位相似等)。

影响社会知觉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是人脑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影响注意选择、记忆、自我知觉、对他人知觉);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陌生人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亲人朋友);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评价对方其他品质,以偏概全);刻板印象(种族歧视,阿三开挂。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往往有消极作用,产生偏见歧视)。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平均加权平均模式(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和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数)、中心品质模式(忽略次要特征,人们最常用。真诚热情----虚伪冷酷)。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

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可控性因素(努力)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不可控因素(智力)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有他的地方就有失窃案)、折扣原则(三个嫌疑人)、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

1.特异性信息(玛丽只对小丑笑);2.共同性信息(大家都对小丑笑);3.一致性信息(玛丽总对小丑笑)。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1+1+2=4(内的笔画数)三高为外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外归因。对竞争对手则相反。)、观察位置时间因素(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文章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