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晶美网络工作室

柔晶美网络工作室,倾心于web技术的博客站点

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博客日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导论)

2019-10-12 admin 文学  1607

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文精神。(天、地、人三位一体,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乡土情怀

大量的作品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有:

《诗?东山》“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之叹息;

《诗?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车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悲伤;

古诗“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戎马悲边鸣,游子恋故庐。”之思念。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在胜迹中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却又是写得那么美丽,客行而忆故园,想起的是亲切田园之趣。

2、家国之思

家国之思,常常难以分割。常有麦秀、黍离之悲哀。

屈原忠而见疑、忠而见弃的悲愤之情,被后代文人引以为忠君爱国的典范。他那虽九死而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进入了我国文学的传统中,被反复咏叹。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这或者与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有关(天、君、臣、民不可分割)。

贾宜,继屈原之后有类似的际遇,一片为君之心不被理解,于是有吊屈原之作。

西晋的刘琨,国难之际,与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共赴国难。他的《与卢谌书》把一片爱国深情写得十分感人:“自倾?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雕残。负仗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作的大量诗歌,念系朝廷安危与关怀生民疾苦,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陆贽的许多奏章,真挚慷慨。

宋代特别是南宋国家受到外族压迫的处境,更促使爱国作品大量涌现。像李清照那样的女词人,也写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那样的诗句。

陈与义、陆游、辛弃疾、岳飞、龚自珍、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的作品,直至章炳麟的《革命军序》,都有这种精神的承传。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爱情和友谊,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爱情的描绘,大概分为两系: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文人作品的一系。

1、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得更为热烈执著、更带有野性色彩。《诗?鸡鸣》、《诗?绸缪》都是把爱情写得热烈纯真的名篇。

乐府民歌中的《江南》、《杨叛儿》、《折杨柳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都是例子。

除了大胆的描写之外,来自民间这一系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坚贞与执著。

《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都是显例。两部民歌《桂枝儿》与《山歌》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写得大胆泼辣的情歌,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表现出不受压抑的人性的本然状态。

2、来自文人一系的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一方面是含蓄了,不像民歌那样直白;一方面也深化了,更丰富、更曲折、也更多样。

有的把爱情主题写得非常的美丽。宋玉的《神女赋》、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带着理想的色彩,带着浪漫的情调,把人间美好爱情,更加幻化,加进诗情,加进动人情节和美丽词采。唐宋人小说多有此佳作,元代戏曲,更加敷演,展开矛盾,使纯真爱情历经波折,因而也更加动人。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与此相类的爱情描写,或在美丽动人中加进悲剧色彩,或在美丽动人中加进理性评说,使爱情主题变得更为丰富而复杂。如《会真记》、《长恨歌》系列。白朴的《梧桐雨》,把美丽的爱情存留进回忆,而着重渲染寂寞与悲伤的情思气氛,由爱情转向兴亡之感慨。到了洪?的《长生殿》,既写交织着兴亡之感的爱情悲剧,又以一种巨大的同情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使原本属于帝王的爱情悲剧,具有了普遍性,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纯真爱情力量。这两系列之外的纯情描写,最为动人心魄的要算汤显祖的《牡丹亭》,打破生死界线,起死回生,真挚赞美纯真爱情。

以一种较为含蓄的手法但把爱情表现得真挚纯情的文人作品,数量甚多。从古诗开始,秦嘉《赠妇》、潘岳《悼亡》、元慎《三遣悲怀》《除夜》《感梦》《江陵三梦》《张旧蚊帱》《六年春遣怀八首》等等。当然,把爱情写得觉悟绵邈的,是李商隐。他那以表现爱情为主的无题诗,把一颗善感的灵心对于爱情的执著与向往,写得既朦胧隐约,又百转千回。

我国古代文学中爱情婚姻主题的经典伟构莫过于《红楼梦》。这部小说把少男少女的感情世界,把他们的感情纠葛放在一个大家族、一个社会衰败过程中来展开。如花的年华,初开的情窦,繁华的生活,理想的爱情追求,欢乐与忧愁,都在弥漫于其中的悲凉之雾中,无可挽回地走向悲剧的结局。把爱情婚姻主题写得如此深刻复杂,可谓空间。

当然,在爱情主题作品中,还有一类以礼教抑制情欲,用假道学取代人性中的本能,使之扭曲的才子佳人小说,也较多出现,只是影响力大大不如前者。

与爱情主题并存的,是友情主题。在我国文学里,表现友情的作品数量极大,行旅怀思、赠答送别,无代无之。向秀的《思旧赋》借麦秀黍离之悲,写对于挚友生死揆隔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见旧居而追思往昔之宴游,由笛声而悲忆故友临死前从容弹《广陵散》时的情境。一种生死与共、难以为怀的深情,感动千古读者。读杜甫李白的诗,你会体会到友谊在一个人的心中据到何等重要的地位。元慎与白居易相互思念,互相酬赠的诗数量之大,为文学史上所仅见:《闻乐天授江洲司马》、《舟中读元九诗》等。更为感人的是清代顾贞观与吴北骞的友谊《金缕曲》。

关于友情的抒写,更多的是前面提到的行旅怀思、赠答送别之作。在友情宴饯、离别赠答中,可以看到友情的贵重与它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在交友的原则上,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信。《诗?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可以说是最早对于友情的向往。托名苏武作的古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傅咸的“情犹同生,义则师友”都是视朋友如兄弟的表现。遇坎坷则相勉,遇喜事则相庆,远行则依依难舍,思念则难以为怀。道同则共生死,道不同则绝交,于是有敢于抚尸痛哭,有为友赴难,也有绝交书。我国文学中反映的这种浓郁的友情,乃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凝聚力的润滑剂。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有着天人一体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到文学中,就出现了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大量的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当个性得到张扬的时代,此种表现更为突出。

魏晋战乱造成的人命危浅,促成了人生感悟诗文的大量涌现。人生几何的喟叹,及时行乐的追求,看似消沉,实则执著。陆机把对于人生的感悟上升到哲理来思索:“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经终古而常然,历率品物其如素。”(《叹逝赋》)作为个体的生命,是终要逝去的;但作为“人”,却是永生的。个体虽逝去,而人世永存,犹如川河与水之关系。王羲之《兰亭序》,后面的《春江花月夜》也是这种感喟的重复,不过写得更为美丽。大量咏史诗,着眼咏史,着眼于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而精神实质,则是对于人生的感悟。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这类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思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这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除此以外,我国文学还有更多的内容。如对于苦难百姓的同情,对于人生不幸的反映,对于现实黑暗的抨击,对于公正的呼喊等等。但是执著于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却是我们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文学的演进

就文学的艺术特质而言,我国文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我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我国文学的发展,抒情文体先发达,叙事文体发展较晚。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色。可以这样说,我国文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抒情传统。

这一传统从创作初始就表现出来。我国作者的认知方式,更重于主观情思的观照。我国文学批评中有一种因物生感、因感而思的说法。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灵,形诸舞咏。”刘勰也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论述(《文心雕龙?物色》)。

随物宛转是依附于物,与心徘徊是以心为主。但最后还是落到心上,所以刘勰在赞中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是以情观物,物皆着我之情思。这一思想后来贯穿于我国的整个文论中,成为创作与批评的一个基则。古人观物更带有随意性,他们对于外物的认识,是以自己的感觉为转移的。

说到思念,可以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心如何挂到树上?

闻到香味,可以说:“画栏挂树悬秋香。”(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香何能悬?

主观之作者,外物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以为它如何。即使属于写实的作者,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总是以已这主观情思,去观察世界,去理解世界,赋予世界以一种诗情的认识。我们常可以见到作者所写的外物是极大的诗化了的,诗文、小说、戏曲均如此。

由于这种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述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重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我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流,叙事诗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即使这极少的一部分,也还浓厚地存在抒情的内涵。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名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在诗词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在美文中我们也可见到非常美丽的意境描写。吴均《与朱元思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收》等等,都有极美的诗的境界。唐人王勃、李白等人的不少小序,晚清小品,无不有很好的境界描写。戏曲和小说也追求境界的美。《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把心境与物境写得是那样融合无间。作为小说,《红楼梦》当然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大量的意境描写成了人物性格塑造不可少的手段。

意境创造给了不同的文体以诗化。对于诗词来说,它是抒情的载体;对于叙事文学来说,它渲染诗情,加重抒情成分。

明显的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

二、我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进程。这进程受外因文学自身内因的影响。例如,一种文体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需要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对该文体的特征以及它的特殊手法不断探讨,使它趋于成熟并逐步定型。

我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可以作如下简述:

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诗的最早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早期文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删定而用于教育、用于政治外交场合后,它的非功利目的也就消失,而赋予了功利的目的。

《诗》之后是楚辞。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在楚地风俗与楚地歌谣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最早的士人的个人之作。它也没有被官方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它与《诗》的区别,一是集体创作,一是文人的个人创作;一用之于教育与政治,一用于个人抒怀。《诗》的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之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它带有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人神杂处,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诗》与骚,是两个时期、两个地域的作品,分途殊异,一趋于写实,一趋于浪漫。对于我国后来诗歌的影响,也殊途异派。

文与诗同样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但文在形态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它是文章,是我国散文的萌芽形态。最早的文是政府文告、占卜卜辞和简单的历史记事。虽然其中也有辞采与节奏的修饰,但都无法从文学的意义上去看待它们。

到了各种记载史事的《春秋》、(《语》)出来,历史散文才开始成形。那时是一个历史散文十分发达的时代。《孟子?离娄》:“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的创作消失了,但是史却是兴盛起来了,史的时代取代了诗的时代。此时史书的最高成就就是《左传》。它不仅有事件记叙,而且有事件发展过程的场景描写与人物情态。

继历史著作兴盛而起的,是诸子的著作。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适应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思想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学在官府到学入私家,聚徒讲学,四处游说,百家争鸣。《老子》、《论语》、《墨子》、《庄子》等,相继出现。这些子书的出现,把逻辑力量、论辩气势与语言的准确性带进了散文中,有的高度思辩,有的把生动之故事或寓言、传说带进理论阐述中。特别是儒、道二家,实为我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

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

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齐文化和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经济高度发达,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汉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赋。赋这种文体,是在诗、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辞藻的修饰、景物的夸张描写等方面,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赋之外,汉乐府和历史散文,也有很好的成绩。乐府题材广阔,作者多在民间;散文的主要成就就是历史散文,如《史记》、《汉书》。此时子之书数量不少,但在写作技巧上较之于先秦诸子并未有多少发展。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随着大一统政权的瓦解,儒学大一统的思想也让位于百家争鸣。这是我国思想史上又一个十分活跃、思想多元并存的时期。文学从重功利走向抒一已情怀。《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文人抒情的巨制。文学摆脱它经学附庸的地位,独立成科,完全成了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学术界习惯于把从建安开始的这个时期,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从建安开始到南北朝,我国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建安时期的战乱,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经张扬,重视自我,重视生命,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梗概苍凉,成为此时文学的主要风貌。之后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的时间极短。永嘉南渡之后,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隋统一全国的前夕。三百余年间,文学一直在朝着张扬个性的方面发展。就诗歌而言,西晋出现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山水田园诗,一从玄思,一从抒情,都在探讨人生的价值。之后又由山水田园题材走向咏物,由咏物走向宫体。诗也就由抒情走向娱乐。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四言让位于五、七言,并且正朝着形式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先是追求对偶,接着是声律的美。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出现,为我国以后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批诗歌巨匠如谢灵运、陶渊明、鲍照、庾信等等,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就文而言,抒情之外追求形式的华美,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

隋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时间短暂,文学并无大的发展,处于一种过渡的形态。文学的巨大发展,是在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大繁荣的朝代,与汉代一起,史称汉唐盛世。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中外广泛交流,士人胸襟开阔,充满抱负与自信。到了开元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达到高峰,史称盛唐。诗歌首先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五、七言诗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发现了粘式律,完成四声的二元化,五律和七律相继在唐初定型。到了盛唐,诗歌的气骨声律、兴象风神,意境创造,都达到了浑然一体、无迹可寻的境界,后人把盛唐诗作为我国诗歌的最高典范。此时诗坛上群星灿烂,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各擅胜场。安史乱起,社会经历大苦难大变动,于是写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杜甫出来,反映现实,歌吟动地,成为一代诗圣和诗史。之后是中唐诗人出来,寻找异于盛唐的诗美,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流派,韩(愈)、孟(郊)与元(稹)、白(居易),相异而相济,使中唐诗坛重放异彩。再之后是晚唐的李商隐出来,把诗歌表现心灵的细腻与丰富推至极致,为唐诗划下完美的句号。

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

唐代的文也有出色成就,初唐开始的文体改革,改骈体为散体,改绮靡为质实。中唐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古文遂大行于天下。古文运动是儒学复兴和政治革新的产物,它有明确的功利目的,重新回到文笔不分的杂文学观念上来。

唐代文学的成就,还应该包括小说的创作。我国小说创作,从志怪志人的类于笔记的形式开始,到唐人传奇,才有意为小说,才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塑造。唐传奇是我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唐末的战乱使文化中心分散为江南与西蜀两地。宋统一全国之后,又恢复了文化的统一进程。

宋代从立国之初起,就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南宋时更只存半壁江山。这对于有着强烈的家国观念传统的中国士人来说,是巨大的刺激,忧患意识与爱情情怀,一直成了宋代人士的精神力量。但另一方面,宋代虽国力没以汉唐强大,却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对文学有了新的需要,出现了新的文类和新的审美情趣。又由于科技发展,印刷术被普遍应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因之文化更普及。宋朝廷重视文人,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和比较完备的文官制度,文人入仕有着较为宽阔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得以发展。

宋代博学,儒、释、道兼收并蓄。加之文化积累相当深厚,不少思想家出现:周敦颐、程颢、张颐、张载、吕祖谦、朱熹、陈亮、陆九渊等待,大家辈出,学派纷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文学,爱国主题为至重。诗歌在唐人诗歌不可企及的高峰上,另辟蹊径,以学问为诗,给诗歌带进来理趣。在诗的风貌上,变唐人的奔放为内敛,变兴象玲珑为瘦硬,开辟出另一片天地。散文方面,继唐代古文运动后,以明道为核心的散体文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唐人的古文运动,到了宋人这里,才算最终完成。我国的散文文体,也由此而定型。

宋代最突出的足以标志一代的文学成就是词。词最早来自民间,唐代中期有的诗人已开始词的写作。这一文体,在晚唐五代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取得像花间词人和南唐词人那样的杰出成就。但到了宋代,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词才发展到它的高峰。声律、章法、句法趋于细密,常用词调趋于定型。如果说宋诗关于表现理趣,那么宋词则更长于表现细腻的感情世界。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众多大词人的出现,把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进到足以与唐诗媲美的高度。

北宋初期,北方有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北宋后期,金、元政权在北方相继建立。文学上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值得一提的作家作品是元好问的诗文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之后少数民话蒙族统一了全国,文学才有大的变化。它实行种族压迫,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南人地位最为代下。但它又沿用宋朝制度,并且把程朱理学尊为元王朝官学。

元朝儒士社会地位低下,士人的观念和生活趋向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他们中不少人,不得不从仕途走向民间。吟诗作文,也就相对冷落,诗文在元代几无成就可言。而适合市民生活的文艺样式“说话”却迅速发展起来。“说话”产生了作为文学样式的“话本”,丰富了文学文体。但最能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是戏剧。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这样的名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这样的优秀剧作。

元王朝始终存在民族矛盾。到了元代后期,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也激化起来,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最后由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

明代初期,在一批开国重臣的影响下,诗文复归于典雅庄重。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学也随之而变化。明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为比较复杂的状态。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商品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在思想领域,朝廷提倡程、朱理学,以八股取士,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同时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实行特务统治。程朱理学的过分思想管理与特务统治,结果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一方面是假道学盛行,反映到文学上来,就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式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另一方面,人的情欲却得到空前的泛滥,自我和个性的张扬,成了明代后期的主要思想潮流。王阳明的心学,原是为了从内约束心性,提倡“致良知”,回到本心的澄明上来,结果却为心的解放开了一记扇大门。李贽的倡个性、任情欲、重视自我价值这样的异端思想的出现,代表着晚明一部分士人的思想倾向。

明代的最大成就是叙事文学如小说戏剧,其次是晚明特别是以公安派为代表的小品文。诗虽有前后七子提倡复古,意欲重新推动诗歌的发展,但从诗歌发展的历史考察,宋诗之后,实难再有新变。明代诗歌并未称得上突破性进展的作者。这是一个小说和戏剧的时代。长篇小说出现了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文学瑰宝,和《金瓶梅》这样写法全新的杰出的反映人情世俗的巨制。长篇之外,还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短篇小说如“三言”、“二拍”。

明清换代之际,启蒙思想家一方面反对程朱理学,一方面又对明亡的教训进行反思。清初的统治者,为维护刚建立起来的政权,提倡程朱理学,在思想管制上加上残酷的文字狱,使士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士人避开政治,转入纯属学术的领域。一种与世务远离、借助音韵训诂、名物考辨、文献辑佚整理,对古籍与古史进行研究的学问迅速发展起来,到了乾隆、嘉庆间达到极盛,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乾嘉学派”。

清代诗词创作稍胜于元、明。当然最大成就当数小说和戏剧。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巨制大批涌现。但成就不朽之作的,则是《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等作品。戏剧有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剧均以爱情情节寓历史的沧桑之感。

清代后期,正值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而清廷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积贫积弱。鸦片战争的爆发,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困落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个国家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中国正处于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现代国家发展的前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中国开始了近代文学的进程。

三、我国文学演进的特点

1、明显受到政局变化的影响。

2、明显受到思想潮流的影响。

3、存在着不同主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4、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


文章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